[實證醫學] 看懂醫學文獻 到底什麼是 ITT 意向分析 (Intention-to-Treat Analysis)

“這句話看不懂捏,我們的研究是根據「intention-to-treat analysis」?“ 醫學研究中,有一種被稱為是比較 「公平」「客觀」 的研究設計,它叫做 「隨機分派對照研究」 ,顧名思義,利用隨機分派,達到組與組的 「可比較性」 。 但,為了要維持隨...


“這句話看不懂捏,我們的研究是根據「intention-to-treat analysis」?“

醫學研究中,有一種被稱為是比較「公平」「客觀」的研究設計,它叫做「隨機分派對照研究」,顧名思義,利用隨機分派,達到組與組的「可比較性」

但,為了要維持隨機分派的成果,「意向分析 (intention-to-treart)」的原則是關鍵。

“被隨機分派的受試者都被納入最終分析就是意向分析”


前面已經提到,意向分析就是為了維持甚至保護隨機分派的結果,因此,按照隨機分派結果納入分析,不論病人是不是遵守計畫書,或是有沒有吃到藥?有沒有接受治療?或有沒有完成療程?是比較標準的做法。

但臨床研究中有太多無法預期的事情,有其他的分析方法,雖然不完美,可能導入特定偏誤 (bias),但也並不少見。

編者按:偏誤 (bias) 是一種系統性差異,與隨機錯誤 (random error) 不同,偏誤通常有特定的原因,例如方法有問題,結果當然也會有問題;但隨機錯誤通常沒有特定原因,他是隨機發生的。

根據治療分析 (as-treated analysis):根據病人最終接受的治療分組,且納入分析。

如果這時候,存在著同時影響病人配合度或結果的干擾因子 (confounding factor),則結果會是偏頗的。

符合計畫書分析 (per-protocol analysis):排除不遵從計畫書的受試者,例如不符收納條件、分析條件、未完成療程等等),這當然會有選擇性偏誤 (selection bias) 的風險,會有選擇受試者的「系統性差異」,例如排除「某一特定特徵」的病人。

在判斷是否為意向分析時,最標準的做法是:

(1) 研究者是否按照隨機分派結果進行分組呢?

(2) 如果不是?為什麼?組跟組之間的配合度 (adherance) 有差異嗎?

(3) 所有被隨機分派的受試者是否都納入分析?

第 (1) 與 (3) 不太一樣,(1) 是強調分組,(3) 是強調完整喔。

這樣下次不會看到方法裡面寫「我們是意向分析」就認為一定是,知道怎麼判斷了吧。

資料來源: Annals Understanding ClinicalResearch: Intention-to-Treat Analysis. Ann Intern Med. 2017;166(9):662-664.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