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常識要常看電視
重症醫學
報告用大圖
[臨床藥學] 報告用大圖 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 (Treatment Algorithm of New-Onset Seizure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)
上午9:03:00▲刊登在JAMA上的成人、青少年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。
以下是最容易搞混的名詞解釋:
癲癇發作 (seizure):腦部異常興奮或異常同步的神經活性,造成的短暫性症狀與病徵 (signs and symptoms)。
癲癇 (epilepsy):一種容易誘發癲癇發作的腦部異常。定義為 (1) 24小時內有兩次以上未經誘發的癲癇發作,或 (2) 有一次未經誘發的癲癇發作,且未來10年內再發性未經誘發癲癇發作風險非常高。
未經誘發的癲癇發作 (unprovoked seizure): 沒有誘發因子 (可能是酒精、嚴重睡眠不足、藥物) 的癲癇發作。
“請特別注意會降低癲癇發作閾值的藥品”
除了常規神經學、影像檢查外,請特別注意會降低癲癇發作閾值 (threshold) 的藥品,包括clozapine (治療精神分裂症)、cephalosporin (抗生素)、fluoroquinolone (抗生素)、bupropion (一種抗憂鬱藥品) 與tramadol (止痛藥品)。
當然不是使用這些藥品就會造成癲癇發作,而是必須對這些藥品提高警覺。尤其是有癲癇發作病史的病人。
“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”
▲刊登在JAMA上的成人、青少年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 (續)。
根據刊登在JAMA的一篇綜論 (review) 文章,作者們認為,處理首次癲癇發作的藥品,應具有以下特質:
“有效、副作用少 (耐受性高)、臨床醫師處方、病人使用容易”
編按:什麼藥品的良好特質不都是這樣嗎?該編壓力大。
作者們將治療癲癇藥品分為「廣效 (broad spectrum)」與「窄效 (narrow spectrum)」類似抗生素的分法。根據作者們的定義:
廣效=對局部發作與大部分的全身性發作有效。
窄效=對局部發作有效。
編按:廣效與窄效抗癲癇藥品有哪些請見大圖。
請注意!部分抗癲癇藥品有惡化特定癲癇發作的可能性!!
例如:Lamotrigine可能惡化肌陣攣型癲癇發作 (myoclonic seizure)、topiramate對失神性癲癇 (absence seizure) 無效、zonisamide對肌陣攣型癲癇發作與失神性癲癇無效。
建議治療流程中,將首次癲癇發作概略分為兩類,分別是局部發作與全身性發作,接著根據發作類型選擇首選藥品。
接著是逐漸增加到治療劑量,對控制不佳的作戰策略 (重要!) 是「加上另一種抗癲癇藥品,再逐漸降低第一種抗癲癇藥品的劑量,直到停藥」。
這些抗癲癇藥品或多或少都有惱人的副作用,根據研究報告,約7%至31%的首次癲癇發作病人,在使用第一種抗癲癇藥品後發生副作用。
這些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嗜睡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、或是不容易專注。大部分與使用劑量有關,且通常發生在第一次用藥後數天內。
逐漸增加劑量與分次使用可能可以減輕這些常見的副作用。
“何時停藥 (抗癲癇藥品)?該治療多久?”
這應該是所有病人最關心的事情,根據處理建議流程,及目前最大型的研究顯示,首次癲癇發作兩年後都再次發作,將抗癲癇藥品逐漸停藥後,59%病人可以維持不再發作的紀錄。
簡單說,約六成病人可以在停藥後仍然不發作。
因此,多久沒癲癇發作,以及對抗癲癇藥品的耐受性,將是神經科醫師考量治療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們。
資料來源:New-Onset Seizure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. JAMA. 2016;316:2657-68.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