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EBM] 什麼是符合計劃族群分析 (What is Per-protocol Analysis)?

俗話說得好,有一就有二,有二就有...(無聊的人自己接下去囉)... 繼上次的 "什麼是意向分析 (What is Intention-to-treat Analysis)?" 自然而然就會有什麼是PP囉? 附註: "PP = per...

俗話說得好,有一就有二,有二就有...(無聊的人自己接下去囉)...

繼上次的"什麼是意向分析 (What is Intention-to-treat Analysis)?"

自然而然就會有什麼是PP囉?

附註:"PP = per-protocol",符合計劃族群分析,這個名詞太過繞口,請讓我用PP取代

這一期的BMJ上,繼上次的ITT後,再次出了一個題目考考各位對於PP是否瞭解?

話說,從前有一項針對頭蝨 (head louse) 的隨機分派研究 (不是隨機分派頭蝨啦!)

這項研究比較4% dimeticone lotion (差點誤認為Gascon) 與0.5% phenothrin liquid 在治療頭蝨的療效...

共收納了214位年輕人/兒童 (4~18歲),以及39位成人,受試者們被隨機分派接受兩種治療中的一種...

PP分析顯示,接受dimeticone lotion 受試者的療效不如phenothrin liquid,治療成功率分別為69% (84/121) 與 78% (90/116),差異為8% (95% CI -19%~3%)...

有關PP分析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
(1) 代表簽完同意書以及隨機分派後,但是在開始治療前退出的族群

(2) 隨機分派前就退出的族群

(3) 開始治療後,但未依計劃書治療的族群

(4) 依照分派結果完成計劃書治療的族群

(5) 改用另一治療方法,且依計劃書治療的族群

所謂的PP,按照字面上的意思,就是按照計劃書接受分派的治療,PP族群收納的即是"按照計劃書乖乖接受治療的受試者"...

有關ITT與PP的爭議,一直沒有間斷,偏好PP分析的人們認為,這才是完整療效的體現,但偏好ITT的人們則是認為PP就是偏誤的來源...

使用PP分析可能會失去當初隨機分派的成果,讓兩組受試者不再具有對等的比較性,且因此導入影響因子 (confounding factor),影響結果...

因為ITT非常狠,即使完全沒有使用到試驗用藥,同樣要納入分析,因此,就有學者提出,在安全性分析中,是否可以放他一馬,因為,完全沒有使用到試驗用藥,就要把副作用賴在試驗用藥身上...

站在"不在場證明"的立場,似乎太過於超過,因此,我們現在比較常看到的做法就是ITT族群與PP族群,一個用在療效分析上,一個用於安全性分析囉~

但是,最重要的是,應該比較ITT與PP族群的差異性,如果有顯著差異性,仍然是值得特別注意的重點喔!

Adapted from BMJ. 2013; 346: f3748.

You Might Also Like

1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