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MJ Endgames
EBM
[EBM] 什麼是意向分析 (What is 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)?
上午10:13:00
對這個專有名詞並不陌生吧,傳說中的ITT就是這個,"intention to treat",這一期的BMJ上刊登了一個統計問題:
研究者想要看早期介入對於兒童兩歲時身體質量指數 (BMI) 的影響,收納了667位,其中337位被隨機分派接受早期介入,另外330位是對照組,根據意向分析,實驗組的平均BMI (16.53) 顯著低於對照組 (16.82)...
平均差異為-0.29 (95%信賴區間為-0.55至-0.02;P=0.04)...
下列有關意向分析敘述何者正確?
(A) 維持隨機分派後的族群組成
(B) 降低治療組之間的共同影響因子 (confounding)
(C) 提供介入效益一個實際的 (pragmatic) 估計值
(D) 提供的數值通常低於介入真值 (tru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)
根據答題心理學第二版,如果選項中有提供"(E) 以上皆是"相信絕大多數答題者會選擇(E),但在答題心理學第三版中提到,如果選項中提供的是"(E) 以上皆非",則選擇"皆非"的人數會少於"皆是"...
附註: 答題心理學這本書我寫的
有關意向原則 (intention to treat principle) 與意向分析 (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) 還有改過的意向分析 (modified 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),這些專有名詞充斥在各式各樣的文獻中...
但真理只有一個,科學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(出自於湯川准教授),意向分析代表所有納入這項研究的受試者,都會根據其原本被隨機分派的組別進行結果量測 (與分析)...
即使是:
(1) 受試者跑了,根本沒有使用實驗藥物
(2) 受試者違反計畫書
(3) 接受與預定不同的治療
簡單說,只要隨機分派後的受試者都應該按照原分派組別分析,講得很簡單,但實際執行起來,卻又有高深的學問...
意向分析的目的有兩個:
(1) 維持隨機分派後組間的可比較性 (comparability) [所以 (A) 是對的]
只要您納入隨機分派的人數達一定程度以上,且您的隨機分派方法是對的,理論上,兩組就會長得非常像,且因此可以降低可能影響結果的共同影響因子帶來的效應 [所以 (B) 也是對的]
(2) 代表真實世界 (real-world)
如果研究者只將尊崇性高的病人納入分析,許多人一定會質疑這跟現實不符,因為現實世界中,病人經常會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服藥,因此,意向分析原則可以讓分析比較接近現實狀況 (因為受試者即使停藥,仍然是納入分析的)
[所以 (C) 是對的]
但是,事情沒有完美的,因為可能納入根本沒吃藥,或是無法耐受的受試者,所得到的效果,可能會比真值低 [所以 (D) 是對的]
這就跟食尚玩家介紹每家百年老店一樣,如果您納入了根本沒吃過那家店,也說那家店難吃的受試者意見,那您所得到結果應該是低於真的有吃過的人的意見...
相對於ITT,另外一個常聽到的名詞是"屁屁 PP (per-protocol)"分析,這個將在日後的文章中繼續說明喔...
研究者想要看早期介入對於兒童兩歲時身體質量指數 (BMI) 的影響,收納了667位,其中337位被隨機分派接受早期介入,另外330位是對照組,根據意向分析,實驗組的平均BMI (16.53) 顯著低於對照組 (16.82)...
平均差異為-0.29 (95%信賴區間為-0.55至-0.02;P=0.04)...
下列有關意向分析敘述何者正確?
(A) 維持隨機分派後的族群組成
(B) 降低治療組之間的共同影響因子 (confounding)
(C) 提供介入效益一個實際的 (pragmatic) 估計值
(D) 提供的數值通常低於介入真值 (tru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)
根據答題心理學第二版,如果選項中有提供"(E) 以上皆是"相信絕大多數答題者會選擇(E),但在答題心理學第三版中提到,如果選項中提供的是"(E) 以上皆非",則選擇"皆非"的人數會少於"皆是"...
附註: 答題心理學這本書我寫的
有關意向原則 (intention to treat principle) 與意向分析 (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) 還有改過的意向分析 (modified 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),這些專有名詞充斥在各式各樣的文獻中...
但真理只有一個,科學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(出自於湯川准教授),意向分析代表所有納入這項研究的受試者,都會根據其原本被隨機分派的組別進行結果量測 (與分析)...
即使是:
(1) 受試者跑了,根本沒有使用實驗藥物
(2) 受試者違反計畫書
(3) 接受與預定不同的治療
簡單說,只要隨機分派後的受試者都應該按照原分派組別分析,講得很簡單,但實際執行起來,卻又有高深的學問...
意向分析的目的有兩個:
(1) 維持隨機分派後組間的可比較性 (comparability) [所以 (A) 是對的]
只要您納入隨機分派的人數達一定程度以上,且您的隨機分派方法是對的,理論上,兩組就會長得非常像,且因此可以降低可能影響結果的共同影響因子帶來的效應 [所以 (B) 也是對的]
(2) 代表真實世界 (real-world)
如果研究者只將尊崇性高的病人納入分析,許多人一定會質疑這跟現實不符,因為現實世界中,病人經常會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服藥,因此,意向分析原則可以讓分析比較接近現實狀況 (因為受試者即使停藥,仍然是納入分析的)
[所以 (C) 是對的]
但是,事情沒有完美的,因為可能納入根本沒吃藥,或是無法耐受的受試者,所得到的效果,可能會比真值低 [所以 (D) 是對的]
這就跟食尚玩家介紹每家百年老店一樣,如果您納入了根本沒吃過那家店,也說那家店難吃的受試者意見,那您所得到結果應該是低於真的有吃過的人的意見...
相對於ITT,另外一個常聽到的名詞是"屁屁 PP (per-protocol)"分析,這個將在日後的文章中繼續說明喔...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