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無法分類] 實證醫學競賽所面臨的困境...

[請讀者注意,這篇文章營養不良,閱讀前請務必三思!] 參考閱讀 [EBM] 競賽中要注意的事情: 使用模板的好壞處 (Slides Preparation) 這幾年,台灣的實證醫學競賽熱潮延續,除了早期的內科醫學會,到現在最大宗的醫策會/台灣實證醫學會,新興的衛生署署...

[請讀者注意,這篇文章營養不良,閱讀前請務必三思!]

參考閱讀 [EBM] 競賽中要注意的事情: 使用模板的好壞處 (Slides Preparation)

這幾年,台灣的實證醫學競賽熱潮延續,除了早期的內科醫學會,到現在最大宗的醫策會/台灣實證醫學會,新興的衛生署署立醫院,實證護理學會,都爭相辦理類似的競賽...

但...

這項競賽似乎從淬鍊實證技巧以及推廣實證醫學的精神,逐漸演變成投機取巧及缺乏創新的競賽

為什麼會這麼說? 是有理由的,現在的狀況已經演變成:

(1) 得獎為導向

同一套模板,就有如勝利方程式,所要練習的只是裁圖跟複製貼上,分享出來的,不是對實證醫學應用於臨床執業上的獨到見解,多的是如何"由繁化簡"

競賽時間非常有限 (我們也有數次參賽的痛苦經驗),如果可以創造出提升利用實證醫學解決臨床問題效率的方法,那是我們最想看到的事情

因為,一刻鐘的時間可以做到的事情,才有被採納的可能,實證醫學一直被質疑的就是,臨床上沒有辦法 (也不願意) 花那麼多時間做這些事情...

但是,如果精神不是用在提升實證技巧,提升效率,而是用於如何比賽,這可能不是該鼓勵的方向...

例如,能夠提升檢索效率,平衡敏感度與專一度,那對於實證臨床執業將會有加分的效果

但如果念茲在茲的,都是先做好模板,比賽時快速複製/貼上,用MeSH名詞就會加分,講到"filter"評審就會注意,或是放很多獎狀獎盃,評審就會知道你的來歷

這些絕對不是教授們創造這項競賽的原意

(2) 缺乏創新

很多參加競賽的人,回來後都會有類似的評語,這麼做來做去都是這一套? 不是"火柴人",就是兩個人一搭一唱,但對於實證技巧,缺乏創新



缺乏創新的原因緣自於 (1) 得獎為導向,所有人都知道,要深究實證技巧,要花時間,且不一定"算分"

舉例來說,為了判斷證據等級 (level of evidence),我們曾花非常多的時間比較全世界超過10種的證據等級評比系統,列舉各項系統的優缺點,再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把GRADE多達一百多頁的文獻念完...

嚴格來說,得到什麼,頂多是5分 (評分表中,"正確評定證據等級")

但如果對參賽者來說,訴求如果只是"最快的最好" "最簡單的最好" "其實不知所以然也沒關係"
同樣的,我想那也不是當初推廣這項運動的原意

其他缺乏創新的地方,最明顯的就是文獻評讀與臨床應用

實證醫學裡面的文獻評讀講究對的評讀工具與方法,但現在看到的,即使是金獎得主,只能做到勾勾勾,但是還是看不出可能有問題的地方,同樣演變出勝利方程式:

找系統性綜論 (因為證據等級高),用CASP CAT (評讀工具找出問題的敏感度低,因此證據等級高),後面的臨床應用也比較容易 (因為證據等級高)

甚至乾脆先勾好,競賽的時候連勾的時間都省下來了!! 這樣夠快了吧!!

結果是,只知道要評讀,知道要用什麼評讀工具,但敏感度不夠,每篇文獻評讀出來的幾乎都是證據等級高...

在臨床應用部分,99%的參賽者都如此如法泡製,算錢,查中文文獻 (CEPS華藝,但幾乎都是剎羽而歸),好一點的算個需治人數 (number needed to treat; NNT)...

這幾年來,一直沒有更好更直覺的做法,是否大家坐下來好好想想,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 (臨床上的決策同樣是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),應該還是有更系統性的方法,更能發揮實證的方法,協助病人與醫療人員做出決策...

如果每年都差不多,每年都一樣,那這項競賽只會淪為"產出金獎的工具"...

甚至會被少數參賽者當作收集獎盃的活動,但我們更擔心的是壓縮了新血,新人參賽的空間

最後一個問題是

(3) 不問對錯,只問有沒有做

醫療人員很喜歡講一句話,"醫療就是一門藝術 (Medicine is an art)",但事實上,西方醫學的大先輩 (日文) 威廉奧斯勒 (William Osler) 是這樣說的:

"醫療是一門有根據的藝術 (Medicine is an Art based on Science)"

在目前的賽制下,是沒有辦法討論對錯的,因為評審們也沒有標準或參考答案,所檢視的每個項目幾乎都是有沒有做,最多只能靠評審們的法眼看出參賽者口述或資料上的錯誤

因此,參賽者自然而然 (適者生存的條件下) 演變出,"不管講的對不對,一定要講完",因為沒講完一定沒分,有講,就算講錯了,也不一定被發現

是的,評審們在疲勞轟炸與時間壓力下,坦白說,常常有很多地方有錯但看不出來 (敏感度不夠)...

附註: 這幾年擔任評審的經驗是,就像一次看了十場同一部二輪電影,到最後都混在一起了

在現今賽制下,除非有顯而易見的錯誤,不然幾乎只能靠隊與隊之間的差異來發現問題,這是個急需解決的大問題...

最後,這項有可能走向國際 (至少是兩岸) 的活動,如果在台灣,逐漸淪為跑步游泳的競賽 ,缺乏對實證技巧的精進與提升...

最後可能演變為,希臘之於奧林匹克運動會 (就只剩下"發源地"三個字,然後沒了)


[建議]

這裡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,如果您曾取得榮耀,請繼續努力,取得榮耀後才是精進的開始,如果您對實證有熱忱 (像我一樣),那更不可以荒廢,持續地創新與思考,才會讓你對這門學問更有興趣...

我想更正昨天講的一句話,不是"別再套模版了",應該是"別只套用模板了,創新提升才是關鍵"

2013/5/4 更新: 錯字已經修正,感謝指正,這是篇背箭 (背後中箭) 的文章,只希望我們都可以好好想想這個活動的現況與未來應有的方向

You Might Also Like

9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