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常識要常看電視
[重症醫學] 主動脈氣球幫浦未能提升心因性休克病人存活率 (Intra-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Failed to Improve Survival of Cardiogenic Shock Patients)...
下午2:23:00
這樣的做法已經存在數十年了,幾乎變成心因性休克的標準治療之一,治療指引中也認為使用主動脈氣球幫浦對病人是有幫助的...
但事實總是與我們想像的不同,今天的NEJM上刊登了目前最大型的隨機分派研究,這項隨機分派,前瞻性,多中心研究,隨機分派600位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病人,一組接受幫浦,另一組接受目前最佳治療 (現在都是用"最佳治療",但定義大都相當寬鬆)...
還是"PICO"一下好了:
P: 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,且已經接受冠狀動脈介入病人
I: 主動脈氣球幫浦
C: 未接受主動脈氣球幫浦
O: 30天所有原因死亡率,重大出血,週邊缺血性併發症等
這些病人70%為STEMI,30%為NSTEMI,血壓平均為90/55 mmHg,急性寡尿佔約三成,經冠狀動脈造影,三條以上血管阻塞達50%,兩條與一條各佔20%~25%...
血管阻塞部位絕大多數為左前降支 (LAD),左主動脈 (Left main) 僅占10%,左心室射出分率約35%...
研究結果發現:
- 30天所有原因死亡率39.7% 與 41.3% (RR 0.96, 0.79-1.17; P=0.69)
- 其他功能性指數也都沒有顯著差異
附註: 其他臨床上常用於評估指標包括血行動力學控制穩定比例,加護病房住院天數,使用強心藥物的劑量與時間長度與腎功能
不良反應方面:
- 重大出血比例 3.3% 與 4.4% (P=0.51)
- 週邊缺血併發症 4.3% 與 3.4% (P=0.53)
- 敗血症 15.7% 與 20.5% (P=0.15)
附註: 週邊缺血併發症的比例似乎比臨床上觀察到的低很多
不管怎麼說,在IABP-SHOCK II這項研究中,主動脈氣球幫浦確實未能增加病人存活率 (也不能延長存活時間,存活分析同樣無顯著差異,兩條線黏的緊緊緊的)
解釋一下,一般介入型研究的假設,介入是有效的,能夠減少某些事情發生,一旦得到中性結果甚至是負面結果時,我們會覺得"可惜" (投以遺憾的眼光),但得到顯著的結果時,我們通常是抱持"質疑"的態度,例如:
"臨床研究看看就好"
"這是藥廠贊助的"
"這都是數字遊戲"
當然,鑑古知今,過去有太多前例告訴我們研究結果並非絕對的 (但昨是今非的可能性 遠大於 昨非今是,曾經被證明無效的研究,不太會有人再去嘗試)
回到這項研究,每次都將結果賴給樣本數目不夠多 (不夠看到顯著差異),但在降低4%風險 (RR 0.96) 的假設下,不知道要多少的樣本數才能看到大家想看的差異,但到那個時候,這個4%的"相對"風險差異,真的有很大意義嗎?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