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臨床藥學]如何知道吸入劑用完了? (How Do Patients Determine that Their MDI Is Empty?)
下午1:48:00
在向氣喘 (asthma) 病人說明定量吸入器 (metered-dose inhaler; MDI) 的使用時,常常被問到:
"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快用完了?"
從我們小時候,老師都教我們一招,就是水母漂 (那是游泳池美女教練教的啦)...
就是教病人把吸入器放到水中,看漂浮的狀態決定還剩多少藥量...
這樣真的準嗎? (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壞習慣再度作祟?)
一群研究者們針對50位使用MDI的兒童與家長進行問卷調查,發現:
- 74%的兒童或家長不知道藥還剩多少? 也不知道如何確認是否還有藥
-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是利用"耳朵"聽按下去的氣體剩下多少,來決定是否還有藥
給個評語 = "天啊!!"
研究者們在實驗室做了一個實驗,測試這些MDI實際"可噴出"的次數與標示的一不一樣,結果發現:
- 以CFC (chlorofluorocarbon) 為推進劑的MDI,超過標示次數後,還可以多噴86%次數 (以標示可用200次來算,噴到乾為止可以噴到372次)
- 以HFA (hydrofluoroalkane) 為推進劑,約可多噴52%
但,可噴出不代表有藥阿...再給個評語 = "天啊!!"
最後,他們測試廣為流傳,決定是否還有藥的漂浮法 (canister flotation),發現:
- 漂浮法根本不準,當按到標示上限量 (本研究測試可使用60次的MDI) 時,MDI還乖乖地直立在水中 (代表會被病人誤判還有藥可以使用)
- 一直要按到幾乎噴不出來時,MDI才會乖乖地平躺在水面上 (代表早就沒藥)
所以以EBM的角度來看,這個測試的敏感度 (sensitivity) 很差,很容易誤判為還有藥物,但早已超過可使用的次數...
因此,NHLBI的氣喘指引早已不建議以飄浮法來教導病人決定是否還有藥量...那該怎麼辦? 因為這類藥物"大多"是需要時使用,建議病人紀錄使用次數,當超過或接近使用上限量時,就不要再用了 (因為噴得出來不代表有藥)...
Adapted from Chest. 2004; 126: 1134-7.
當然,要是廠商可以在出廠的時候就裝置計數器在MDI上,每按一次就開始倒數剩餘次數,這個問題將會更好解決...
別再教導病人水母漂了...
6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