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EBM]第12屆醫療品質獎文獻查證競賽後記~
晚上8:19:00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? 打字打久了,滑鼠用久了,手腕開始疼痛,手指出現酸麻的現象?
過了一年,好快,今天是第12屆醫療品質獎文獻查證組的最高潮,進階組的競賽...
我們這一組有至一同的都選擇了同樣的情境,除了三軍總醫院團隊之外...
一位操勞的媽媽,臨床診斷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(carpal tunner syndrome ICD-9 354.0),怕痛不願接受神經傳導速度測試 (NCV),曾使用類固醇但治療失敗,醫師建議開刀減壓,旁人 (路人甲乙) 提出還有其他選擇,包括內視鏡手術,以及抗癲癇藥物gabapentin,該怎麼辦?
唉呀,講著講著我的手腕也痛了起來,今天一口氣聽了14個腕隧道症候群,重點摘錄如下:
(1) PICO部分: 既然是進階組,大家的PICO都寫的符合基本要求,許多團隊更進一步把客觀的預後 (O) 指標寫出來,功力相當深厚,但似乎有一點過了,還是以病人或您最關心的預後最重要,病人 (P) 的部分如果可以把可能影響決策或預後的特徵 (例如 這位病患曾接受類固醇治療但效果不佳) 以及病患的偏好 (例如 害怕再接受類固醇治療) 也寫進去應該會更好
(2) 搜尋部分: 幾乎每一組都使用了MeSH名詞,也有組別混合MeSH名詞與一般文字 (free text) 搜尋,或加上同義字 (synonum) 都是很好的做法,策略部分,大部分隊伍也都可以說出搜尋文獻種類的優先順序,應用許多"增加效率"的方法,但要注意的是,好好省思一下,這些方法真的增加了效率嗎? 以忙碌的臨床工作,是否做到一擊必殺 (我超愛這個方法的),讓最佳的證據想跑也跑不掉,可以考慮診斷搜尋結果
(3) 評讀部分: 應用評讀工具是最基本的,統計下來,NHS CASP最受歡迎 (也最容易評) 還是要記得,評是評否的原因? 更重要的,評否的話,對效度 (validity) 的影響? 各組都記得要計算需治人數 (NNT),但有趣的是,每一組算的結果都不一樣 (冏),更重要的是,除了比值 (ratio) 之外,是否可以考慮用比例 (rate) 的方式說明
附註: 標準的需治人數應該包括預後,人數,信賴區間還有時間喔
(4) 臨床應用: 是否可以應用於我們的病患取決於外在效度 (external validity),如果要比較性別,種族,共病,年齡與疾病特徵,其實並不難 (因為很少有系統性綜論只收集特定性別,種族或年齡),所以最重要的,就是病患的基礎風險 (baseline risk) 與研究中的病人差異多大? 因為這將顯著地影響NNT!
(5) 現場表現: 各組的台風與表現都是一等一的好,口條清晰又落落大方,看不出來有怯場或緊張的樣子 (太強!) 如果能更清楚地講重點 (超級重點更好) 絕對是更棒的!
可以看得出來,每年的水準都與前一年有統計上顯著差異,但要懇求的是,不要比賽完了,這件事情 (實證醫學) 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(雖然去年我在競賽完後也有一段不反應期),相信各位應該也跟我一樣有深刻的體驗,自己真的比之前,強多了!! (學習效應,也是辦這個競賽的主要目的之一)
感謝其他評審老師與參賽者,真的學到很多,辛苦了,醫策會的工作同仁們~
附註: 以上是我自己的意見,不代表...(後面就省了,因為大家都聽膩了 呵)
2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