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格控制血壓對腦出血有幫助嗎 (Intensiv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)...

腦出血 (intracerebral hemorrhage; ICH) 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.. 除了高血壓之外,還有許多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: - 高齡 (人都會老) - 男性 (世界上有一半是男的) - 酒喝很重 (杯底不可養金魚) - 吸菸 (飯後一根菸..) - 糖...


腦出血 (intracerebral hemorrhage; ICH) 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..

除了高血壓之外,還有許多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:

- 高齡 (人都會老)
- 男性 (世界上有一半是男的)
- 酒喝很重 (杯底不可養金魚)
- 吸菸 (飯後一根菸..)
- 糖尿病 (常見的文明病)

你看,就是這麼多的"無視",綜合起來就是腦出血..

傳統上,神經科醫師們都會建議"積極地"控制這些病患的血壓,血壓太高,可能使出血範圍變大,但血壓太低,又會使灌流壓 (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) 降低,造成腦部二次傷害..

應運而生的,會使用許多降血壓藥物控制病患的血壓,這樣做,真的有比較好嗎?

以((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) AND (hypertension OR blood pressure) eng [la])搜尋, 一項名為INTERACT的隨機分派研究,收納404位急性自發性腦出血且血壓過高 (150-220 mmHg) 患者..

一組將血壓控制在140 mmHg (積極組),另一組根據現行指引將血壓控制在180 mmHg (對照組),在發病6小時內開始控制血壓..

主要試驗終點為24小時的電腦斷層上血塊體積變化..

結果發現,積極組血塊變大了13.7%,相較於對照組的36.3% (差異為22.6%; P=0.04),但在校正起始血塊大小與發病到接受電腦斷層的時間後,兩組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..

血塊大小差異為1.7 ml,同樣未達顯著水準,其他追蹤到90天的次級試驗終點,包括失能 (37%比上36%),死亡 (10%比上13%) 與不良事件,皆沒有太大差異..

作者的結論是,積極地血壓控制對ICH患者是耐受性良好的 (well-tolerated) 且可行的 (feasible)..


事隔2年,研究者們針對血塊大小與血塊周圍腦組織水腫進行分析..

發現積極控制組相較於對照組,相較於起始血塊大小,積極控制組縮小了0.74 ml (24小時)與2.31 ml (72小時),但消極 (錯! 是控制組) 則是增加了2.40 ml與0.15 ml..血塊周圍腦組織水腫則是沒有差異..


這項研究仍有一些限制,包括隨機分派後,兩組的起始血塊體積有些許差異 (對照組的血塊小了1.5 ml),不是每位病患都有一系列CT檢查結果等等..

當然還有樣本數目不夠大,研究時間不夠久,變因控制得不夠好,俊男美女不夠多...(這些老梗可以不要再提了嗎,打你10個叉)...

快點回到現實,我們到底要什麼? 就像缺血性腦中風的研究一樣,起初也是拼命關心使用血栓溶解藥物打通多少血管,維持暢通的比例有多高..

但是病患關心的仍然是神經學預後與可能的死亡率..至少在目前看起來並沒有會有差異的跡象..

反射性地按下ENTER (開立醫囑) 按鈕的同時,我們應該想一下,用那一堆Nifedipine,到底該把血壓控制到多少..?

分享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