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EBM] 到底什麼是意向分析 (Truth of Intention-to-Treat)..
下午1:20:00
現在正在上統計課程,今天的課程是有關研究設計與方法學..
討論到了一個問題,什麼是意向分析 (intention-to-treat; ITT)?
你也可以試著問自己看看,似乎每個人對ITT的闡釋都不太一一樣..
在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中,其中一個區塊 (domain) 就是完整報告資料 (complete outcome reporting),在隨機分派研究中,當然就是要看是否符合意向分析了..
講到意向分析,大都會提到這篇有名的文獻,他檢驗了一堆超級頂尖期刊的隨機分派研究,看它們是否"真的"遵守意向分析原則? 還是說說而已?
結果發現,在249篇發表在NEJM,JAMA,Lancet,BMJ,Ann Intern Med等期刊的隨機分派研究中,不到一半 (48%) 報告遵守意向分析原則,其中,還有13%實際上根本未遵守意向分析..
很顯然的,說說而已,當然,隨著CONSORT的發表,目前可能就不是這個數字了..
Adapted from BMJ. 1999; 319: 670-4.
根據Cochrane Handbook的說明,所謂的意向分析,應該具備以下條件:
(1) 無論是否接受介入,都應該維持隨機分派後的狀態
(2) 應該評估所有受試者的預後
(3) 所有接受隨機分派的受試者都應該納入分析
這樣看起來,應該是 (2) 與 (3) 最難達到,因為消耗誤差 (attriction bias) 的問題,在各式文獻中,就會有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"應用"..
最常見的例如,吃了藥的才納入,順應性好的才納入,長得漂亮的才納入,完成所有療程的才納入..
你也知道嗎..人嗎..總是希望做出來的數據是很漂亮的..
這些其實都不符合ITT的精神,在課程中,講師問到了一個問題,因為沒有吃藥所以排除分析,是否符合ITT精神?
事實上,當然是不符合的..(但是他的答案是符合!?) (藥廠的看法似乎跟統計學者的看法不同)..
不過大家也都不是笨蛋,來各"暖身"期 (run-in period) 就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了,所有符合條件的受試者,先給他們吃藥,能夠耐受的病患再進行隨機分派,不但可以篩選出潛在可能會受益的病患 (假設是吃藥正比於好處),還可以篩掉一些發生立即性副作用的病患..
厲害..
看看你所閱讀的文獻,或是你正在做的分析,有符合ITT嗎? 還是偽ITT..!?
5 comments